期刊家
学术期刊
科普期刊
出版社
图书
会议
我的购物车 0

暴雨灾害

  • 主管单位:   湖北省气象局
  • 主办单位: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 分类:   气象学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7-2164
  • 国内刊号:  42-1771/P
  • 期刊定价:    ¥164
  • 起订时间:   2024年12月
  • 创刊:   1982
  • 周期:   双月刊
  • 出版社:   暴雨灾害
  • 发行:   湖北
  • 语言:   中文
  • 主编:   傅云飞;崔讲学
  • 库存:   200
  • 邮编:   430074
期刊收录
期刊荣耀
      • 期刊详情
      • 栏目设置
      • 期刊荣誉
      • 期刊文章摘录
      • 相关期刊
      • 点评详情
      服务推荐
      • 期刊投稿
        1-3月见刊
      • 订阅咨询
        一站式咨询服务
      • 杂志投稿
        在线杂志订阅
      • 发表咨询
        专人持续跟踪服务

      期刊详情

      • 期刊介绍
        • 主管单位:湖北省气象局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 出版地方:湖北
        • 快捷分类:环境
        • 国际刊号:2097-2164
        • 国内刊号:42-1771/P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2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大16开
        • 下单时间:1-3个月
        • 业务类型:杂志服务

      暴雨灾害简介

      • 《暴雨灾害》(CN:42-1771/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暴雨灾害》将始终立足华中区域,面向全国,立足气象部门,面向社会各行各业,一如既往以气象科技工作者作为重要的作者群和读者对象,通过引入先进办刊理念、高效办刊模式,充分发挥其在气象科技进步、气象业务指导、气象科技信息传播、气象学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杂志文章特色

      • 1)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其书写顺序为:中文题名(不超过20个汉字)、作者姓名、单位、摘要(400字左右,一般应包含研究目的、资料、方法、结果和结论)、关键词(4~6个为宜);英文题名、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

        2)论文具体样式见本刊网站下载中心的《暴雨灾害》论文格式模板和《暴雨灾害》论文版式范例。投稿时只需上传论文word文档,版权转让协议在文章录用后再填写。

        3)论文首页脚页处附各类资助项目名称(编号)和第一作者姓名、主要研究领域、E-mail。第一作者下方可列一位通信作者姓名、主要研究领域、E-mail,通信作者对该文负有学术责任。

        4)来稿中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5)基金项目类文章:请注明基金名称及项目编号,并注于首页页脚作者简介之上。

      杂志分析报告

      年度被引次数报告(学术成果产出及被引变化趋势)

      年度期刊评价报告(本刊综合数据对比及走势)

      •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暴雨灾害栏目设置

      论文,短论,综述,暴雨简报,“云降水物理参数观测与反演研究”专栏,“2021年春夏重大强对流天气过程研究”专栏,“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专题,基于影响的电力气象服务研究,消息,山地暴雨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述评,“2015.6.1”强对流天气分析,新近重要天气事件探讨,写作指南,书讯

      期刊文章摘录

      摘要:青藏高原低涡(Tibetan Plateau Vortex,TPV)是造成我国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基于1979—2016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客观识别方法,对TPV进行筛选,并以部分年份的TPV与《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以下简称年鉴)中的TPV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得到如下结果:(1)客观识别TPV与年鉴TPV的平均吻合率为66.2%;其频数和中心位势高度与年鉴TPV的呈显著相关。(2)近40 a的TPV频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均56.3个,存在准6 a和准10 a周期。(3)TPV中心位势高度呈正态分布,其持续时间呈指数减少趋势,其频数、持续时间和中心位势高度均呈夏强冬弱。(4)33°—36°N,80°—90°E是TPV出现的高频带,其高频轴线位于35°N附近,那曲地区西部和阿里地区北部是其高频中心;西部涡、中部涡和东部涡分别占TPV总数的32.6%、46.0%和21.4%;东移型、准静止型和西移型TPV分别占TPV总数的61.4%、34.3%和4.3%。(5)基于该识别方法建立的TPV数据集,可为进一步开展TPV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黄一航,陈权亮,汪正林,张娟

      摘要:使用京津冀地区1970—2015年暖季(5—9月)28个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暖季及其各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与逐时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降水量和极端降水在暖季前期(5—6月)呈现弱的增加趋势,而在暖季中期(7—8月)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后期(9月)则呈较明显的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前期京津冀地区西部大部分站点降水略呈增多趋势,而东北部部分站点略呈减少趋势,中期大部分站点呈减少变化,其中西北部站点减幅较大,后期各站点基本皆呈增加趋势;暖季各月降水的日变化特征为,持续性降水(持续时间在6 h以上)午夜至凌晨多发,而短时降水(持续时间小于等于6 h)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且受气温逐月变化影响,午后短时降水在暖季前期较弱、中期增强、后期再次减弱;暖季前期午后短时降水事件次数增多,午后短时降水多因对流活动产生,有利于极端小时降水强度增大;暖季中期夜间至凌晨的累积降水量在1997年以来明显减少,而午后短时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减少主要是降水事件次数减少造成的;2000年代初以来,暖季后期降水明显增多,夜间至凌晨持续性降水事件强度和次数都在增加,其中降水强度引起的雨量增量对降水量增加贡献更大。

      作者:梁苏洁,程善俊,郝立生,段丽瑶,杨艳娟

      摘要:利用2010—2016年5—9月四川省157个国家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资料,采用皮尔逊Ⅲ型概率分布模型对四川全省小时降水进行拟合,给出全省超过不同阈值的降水累积概率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计算最大小时降水量的概率分布及其重现期极值。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西部沿山一带出现降水频次较少,但易发生较大量级的小时降水,攀西地区东部虽是降水高发区,但出现大量级小时降水的可能性小;50 a一遇小时降水高值中心分布在乐山市北部、遂宁市西北部与绵阳交界处以及达州市北部,其极值可达60 mm以上;100 a一遇小时降水极值分布趋势同50 a一遇的基本一致,其极值达70 mm;小时降水的皮尔逊Ⅲ型概率分布模型偏差系数与降水站点的海拔高度呈对数递减关系,决定系数达0.654 5,表明地形高度对四川小时降水分布有一定影响;此外用k均值聚类法可很好地对四川小时降水进行分区。

      作者:王彬雁,赵琳娜,许晖,刘莹

      摘要:2016年4月22日06时中央气象台对中国南方地区发布24 h大暴雨、暴雨预报,但实况却以小雨天气为主。本文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站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ECMWF预报资料,对这次个例空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同时用同一地区另一出现了暴雨的个例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东移加深,槽前西南急流发展是我国南方暴雨常见的一种天气形势,但22日08时—23日08时西南急流中低层存在辐散,且比湿值小、湿度层浅薄,没有上下一致的上升运动,水汽通量辐合高度偏低,动力和水汽条件均不利于出现较强降水;21日20时—22日08时华南地区出现一次短历时强对流天气后,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Si指数持续偏低,假相当位温(θse)等值线密集区(锋区)偏北,不稳定能量弱,能量条件不利于继续出现较强降水。数值模式对这次过程存在较大预报误差,但700 h Pa以上较低相对湿度不利于出现大暴雨天气,一定程度上能对降水落区进行订正。分析对照个例表明,如果中低层存在弱辐散场,但水汽条件较好,也能出现较强降水;因此,从华南槽前类暖区暴雨环境场看,中低层较高比湿(高于平均值2~3 g·kg-1)、较好的边界层触发条件、较深厚的上升气流与更强对流不稳定都可能是我国南方春季暖区暴雨重要的预报思路。

      作者:肖安,许爱华

      摘要:利用福建省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NCAR/NCEP再分析资料(0.5°×0.5°)与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对2016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引发的福建特大暴雨过程的地面降水特征以及台风登陆前后其流场、温湿场、能量场与动力、热力等三维精细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台风登陆后螺旋雨带强降水主要位于台风东北侧的原因。结果发现:(1)台风登陆前,台风底层到中高层为暖心、湿心和正涡度柱结构,中高层假相当位温(θse)为漏斗状结构,台风边界层存在明显的入流,台风螺旋雨带的非对称性相对较弱,仅在有多重气流结构的台风西南侧其螺旋雨带强度相对较弱且范围相对较小。(2)台风登陆后,台风的暖心、湿心结构特征很快消失,正涡度柱水平范围收缩,台风中高层θse漏斗状结构触地,台风西南侧转为较深厚的出流,西北侧低层入流减弱,而台风东侧和东北侧维持深厚入流,台风螺旋雨带主要位于台风东北侧。(3)台风登陆后螺旋雨带强降水主要位于台风的东北侧,这与台风环流内0—3波形成的"偏心"结构有关。(4)厦门至泉州一带大暴雨由台风内核雨带造成,福州至宁德一带大暴雨由台风螺旋雨带造成;台风内核雨带与螺旋雨带强降水形成的环境条件和物理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赵玉春,王叶红,陈健康,黄惠镕

      点评详情

      评论 共0条评论
      发表评论
      • 免费
        咨询
      • 订阅咨询
      • 期刊推荐
      • 联系电话
        发表咨询:023-6549-4411
        订阅咨询:023-6033-8768